寶雞村莊的名字文化豐富,其中有一部分村子直接以人名來命名,以此表達對一個人的推崇、喜愛和懷念。有的村名紀念的是歷史上頗有名望的人,有的村名紀念的是平凡人中的英雄。這些以人名命名的村莊背后,都有一段故事——
岐山縣焦六村鄉(xiāng)賢焦六助困濟貧
“咱村為啥叫焦六村?”“因為一個叫焦六的好人,焦六愛助人,所以他住的村子叫焦六村。”
岐山縣青化鎮(zhèn)焦六村的村名故事聽起來很簡單,民間傳說,西周時,在今青化鎮(zhèn)孫家村以西,有一名老者叫焦六(在兄弟中排行老六),此人是個熱心腸,一輩子樂善好施,尤其喜歡扶貧助困,非常受當?shù)匕傩諓鄞鳌=沽碜u一方,周圍鄉(xiāng)鄰常去拜訪他,路人問:“你去哪里呀?”答:“我去焦六呀……”長此以往,焦六漸漸從人名變成了村名,以此來啟迪后人要像焦六一樣做好人做好事,這個故事也叫“焦六助人”或“焦六濟貧”。
鄉(xiāng)賢的作用不可小覷,焦六是焦六村最早的鄉(xiāng)賢,他用自己的仁德尚善,換來了村子的和睦親善、團結互助。有了“焦六助人”的好榜樣,如今的焦六村人更加重視和珍愛鄉(xiāng)賢,村上群眾推選 40多名威信高的老黨員、老干部和退休干部,組成鄉(xiāng)賢理事會。他們向村民宣傳周禮優(yōu)秀文化,并評選出村里助人為樂、善行義舉、鄰里互助等優(yōu)秀示范戶,設立善行義舉榜,樹立身邊的“好人明星”,引導村民爭當新鄉(xiāng)賢、好村民。
焦六村的可說之處,不只在于村名故事,更在于如今焦六村對周禮文化的宣傳和實踐。在焦六村可以看到一個孝文化廣場,墻上印著“遵守村規(guī)民約,倡導德孝禮和”,并有《百孝篇》全文。距孝文化廣場不遠處,還有一個周禮文化園,園里至德亭旁有塊石碑,碑上刻著“泰伯奔吳”的故事,背后刻著“五?!薄拔宓隆钡戎腥A民族傳統(tǒng)美德。在各個街道幾乎都能看到周禮優(yōu)秀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宣傳牌……走進焦六村,似乎一磚一瓦都在宣傳周禮文化。焦六村村規(guī)也傳承著“焦六助人”的精神,村規(guī)是“以德為先、愛黨愛國、遵紀守法、自強自律、創(chuàng)優(yōu)爭先,以和為貴、傳承家訓、尊老愛幼、家庭和睦、鄰里互助……”村規(guī)鄉(xiāng)約充滿正能量。
焦六村人在先祖仁德尚善的影響下,在周禮文化的熏染以及村規(guī)民約的約束下,展現(xiàn)了焦六人獨有的精神風貌。涌現(xiàn)出了一批好人好事,有人常年資助經(jīng)濟困難學生,有人主動為村上修路修燈,有人義務打掃廣場街道,有人免費維修健身器材……
“焦六助人”的故事已然從一個人做好事,演變成了一個村子的人都在做好事。
眉縣二郎溝村孝子李二郎帶父歸鄉(xiāng)
初聽眉縣湯峪鎮(zhèn)二郎溝村(現(xiàn)已和黑峪村合并為新聯(lián)村)村名的人,以為這村名和神話人物二郎神楊戩有關,其實不然。該村村民講,二郎溝村村名源自一位歷史人物——李二郎,李二郎是誰呢?他父親是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水利學家、蜀郡太守李冰。李冰去世后,李二郎為完成父親歸鄉(xiāng)的遺愿,扶父親靈柩從蜀地回到秦地,李二郎終老于二郎溝村,人們?yōu)榧o念這名孝順的西府兒郎,就把村名喚作二郎溝村。
二郎溝村已辭世的女教師胡月桂,生前曾走訪村落認真收集了二郎溝村的地名故事。她認為,李二郎的故鄉(xiāng)就在眉縣,李冰在任蜀郡太守之前,就生活在現(xiàn)二郎溝村所在地,李冰當官勤懇又敬業(yè),干了不少為民謀利的事情,可惜積勞成疾,病逝在任上。李冰的兒子李二郎頗通水利,知曉天文地理,且懂事孝順,李二郎一直默默跟隨父親在外干事,是李冰的好幫手。父親去世后,李二郎知道父親有落葉歸根的愿望,便扶著父親的靈柩,跋山涉水顛簸千里,終于從蜀地回到秦地,回到二郎溝村。因為李二郎才學出眾,又十分孝義,他回鄉(xiāng)定居后成為四里八鄉(xiāng)頗有名望的人。西府鄉(xiāng)親為了紀念孝順、能干的李二郎,便將李二郎定居、終老的村子,喚作二郎溝村,這個村名一直未曾變更,直到近幾年與鄰村合并為新聯(lián)村,但二郎溝村作為一個自然村村名依然存在。
在《眉縣志》主編楊虎平看來,胡月桂的說法很可信,因為在史料中,李冰籍貫不詳,在2008年以前,都江堰二王廟曾有塊古碑,刻有“李冰,秦郿人”的字樣,許多到都江堰游玩的眉縣人都曾目睹過這塊古碑,并將這個信息告知眉縣地志辦。楊虎平還專門托成都的朋友尋找這塊古碑,得知在汶川地震中,二王廟遭受破壞,古碑被毀了。結合村名故事來看,李冰父子是眉縣人并非空穴來風。
二郎溝村的地形也很有特點,一個北窄南寬的法牛塬,將兩條河流隔開并列流入渭河,兩水夾流,卻無水災發(fā)生,這正如同都江堰的修建原理,利用都江魚嘴將岷江分流。聽村民講,一到下大雨的時候,兩條河流量迅速增大,大水洶涌而來,但二郎溝村卻從沒被水淹到。而且,該村土地肥沃,種啥長啥,旱澇保收,以前川道里家家有米吃。
有人說,也許這是當年李二郎回鄉(xiāng)后,仿照都江堰修的小型水利工程;也有人說,這個地形是天然的水利工程教材,是它給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提供了靈感。總之,在二郎溝村人眼里,這個村子與李冰父子已緊緊聯(lián)系在了一起,人們懷念為民造福的水利專家李冰父子,也贊賞李二郎的才華與孝義,所以,便以村名的形式,將村莊與李二郎“拴”在了一起。(記者 張瓊)
鳳縣永生村戰(zhàn)士孫永生勇救村民
翻過秦嶺梁,在鳳縣紅花鋪鎮(zhèn)有一個村子叫永生村。這座村莊以長壽老人多出名,許多人都以為這個村名與長壽有關,其實并不是,永生村的村名與一名解放軍戰(zhàn)士有關。
永生村過去的名字叫長橋村。早年間,嘉陵江江水泛濫,村民就在半山腰搭長橋棧道出行,久而久之,這里就叫長橋村。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上世紀 60年代,才被一位英雄壯舉改變。
這位英雄名叫孫永生,是一個河南小伙兒。當時,孫永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鳳縣某部服役。 1967年 4月 21日,孫永生在長橋大隊附近執(zhí)行任務時,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名婦女落水,他想都沒想便前去營救,后來,因營救婦女而光榮犧牲,犧牲時才 21歲。
孫永生舍己救人的英雄壯舉,感動了當?shù)厝罕?,他們不但在村北的嘉陵江畔為孫永生建起了烈士墓,還決定把長橋大隊改名為永生大隊,并在孫永生犧牲的地方建起一座永生橋,用這種方式來紀念英雄。后來,永生大隊就成了永生村。這個充滿正能量的村名故事,像一塊有魔力的磁石,吸引著永生村人團結互助、建設美麗鄉(xiāng)村的腳步,尤其是這幾年,永生村的村容村貌簡直大變樣。
過去,受經(jīng)濟條件所限,永生村是個道路泥濘、房屋破舊的貧困村;可這兩年,村上團結起來,將臭魚塘改成荷花池,將垃圾場改成村廣場,道路寬了,房屋干凈了,村子美起來了。這不,村上還入選了 2016年中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。
現(xiàn)在,永生村村容村貌格外美麗,每逢假日,都有許多游人專門前去游玩,游客在村中采摘水果,吃農(nóng)家飯,欣賞荷塘月色以及村莊美景。同時,永生村的長壽老人格外多,現(xiàn)在,村里有 80歲以上老人近 20名,還有百歲老人。許多人都問為啥?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好是一個原因,另一個原因是村上有良好的愛老敬老風氣,子女孝順,鄉(xiāng)鄰愛護,老人活得舒坦,自然就長壽了。因為村里壽星多,永生村也有了“長壽村”的美譽,“嶺南養(yǎng)生第一村”的美名也越傳越遠。
扶風縣楊繼嶺村名將楊繼業(yè)在此宿營
在扶風縣天度鎮(zhèn)東邊,有一個名叫楊繼嶺的村子,傳說曾是楊家將屯兵練武之地,村名的由來也與楊家將有關。
說到楊家將,首先要說的是楊家“一家之長”楊業(yè)。楊業(yè)戲曲中又名楊繼業(yè),原籍麟州(今陜西神木),后徙并州(今山西太原),曾為北漢大將,驍勇善戰(zhàn),人稱“楊無敵”。北宋滅北漢,楊業(yè)隨北漢皇帝劉繼元歸順北宋,受到宋太宗趙光義的賞識和重用。太平興國五年,遼國皇帝遼景宗耶律賢御駕親征,帶著十萬大軍殺奔北宋北方咽喉雁門關。楊業(yè)與名將潘美(戲曲中又名潘仁美)北上迎戰(zhàn),以少勝多,擊敗遼軍,取得雁門關大捷。
雍熙三年,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,收復燕云十六州。任潘美為西路軍主將,楊業(yè)為副將,王侁、劉文裕為護軍。北宋大軍先后攻下云州、應州、寰州、朔州四個州,朝廷命西路軍護送這些州的百姓撤回內(nèi)地。然而,王侁卻諷刺楊業(yè):“將軍不是號稱無敵嗎,為何遇到敵人退而不戰(zhàn),難不成對大宋懷有二心?”劉文裕也贊成王侁,向楊業(yè)施壓,逼迫他應戰(zhàn)。身為歸順北宋的降將,楊業(yè)立下赫赫戰(zhàn)功,卻遭人妒忌,明知要被坑也只能毅然決然地往下跳。他辭別潘美,率千余人阻擊遼國萬余大軍,不幸被俘,絕食而亡。楊業(yè)殉國的消息傳回朝廷,宋太宗悲憤交加,追贈他為太尉、大同軍節(jié)度使,對潘美降職三級,對王侁、劉文裕免官流放。
楊繼嶺村以前被人稱作“黑松林”,傳說楊繼業(yè)北上抗遼時曾經(jīng)過此地,而其六子楊景為報父仇,曾捉拿潘仁美于此地。后人為了紀念楊繼業(yè),將此地更名為楊繼嶺。有資料記載,嶺東南原有潘仁美之墓,但時至今日已無從考證。